【無雷】《心靈點滴》:誰說良藥一定苦口

筆者:🦄

推薦指數:8.5/10

IG:康妮可電影影評

二十年前,《心靈點滴》在全球上映了,即便不受影評人喜愛,此片的全球票房依舊表現亮眼。飾演派奇的演員大家一定不陌生,就是演藝生涯曾經出演各式各樣角色的奇才演員:羅賓・威廉斯。不得不說,我本人是羅賓・威廉斯的影迷。不論是《春風化雨》中教學方式跳脫傳統的老師、《心靈捕手》中解開麥特・戴蒙心房的教授,還是《阿拉丁》裡搶盡風采的神燈精靈,在我的心目中,羅賓・威廉斯不僅僅是個喜劇演員,他用他的表演為大家帶來歡樂。


永遠記得2014年8月11日那天,羅賓・威廉斯在家中自殺身亡。當週的新聞不斷地在探討像這樣一個為觀眾帶來歡笑的演員,背後到底出現了什麼樣的憂鬱,使他選擇走上這條路?四年後,重新複習了一次《心靈點滴》,從羅賓・威廉斯飾演的派奇・亞當斯身上,好像看見了一點線索。本文將分析幾句片中的台詞、探討這些話在電影中的重要性,並向羅賓・威廉斯致上最大的敬意。

“In the middle of the journey of my life, I found myself in a dark wood, for I had lost the right path. Eventually I would find the right path, but in the most unlikely place.”


電影一開始,派奇談到了家的意義,並引用了詩人但丁的作品來暗示自己其實對人生方向感到困惑。在進入精神病院前,派奇在一年內換過無數次的工作,也常常搬家、居無定所。這個時期的他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能告訴自己有天會找到出路的。但在但丁詩的最後,也表達了方向可能會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浮現。語畢,鏡頭便切換到派奇被照護人員帶到房間的畫面,也象徵了他正踏上the right path,只是他還不知道而已。

“Why can’t we treat death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humanity and dignity, and decency, and God forbid, maybe even humor. Death is not the enemy gentlemen. If we’re going to fight a disease, let’s fight one of the most terrible diseases of all, indifference.”


《心靈點滴》中,醫學院的院長將成為醫生這件事情系統化,並深信成為醫生是至高無上的,因為病人的生與死掌握在他們手中;醫生和病患之間的關係永遠是上對下,並沒有平等可言。派奇就讀醫學院期間,不斷地挑戰這種思維,希望自己的理念可以影響同樣想要成為醫生的同儕們。然而當派奇惹了麻煩,面臨被退學時,面對眼前決定他是否能繼續就讀醫學系的老醫生們,派奇表達了自己對死亡的看法,而這個部分也是我最有感的一幕。派奇提到人類總是畏懼死亡,而且沒有辦法賦予「死」人性和尊嚴,帶點幽默看死亡這件事更是不可能。醫生們用盡全力抵抗疾病,卻忘記最可怕的其實是對病人的冷漠,還有在病人受苦時,無法以同理心去給予他們因為害怕和無助所需要的關懷。

“I wanted to become a doctor so I could serve others. And because of that, I’ve lost everything. But I’ve also gained everything.”

 

前面提到派奇不斷的挑戰成為「醫生」的定義,在片中他提到「醫生」可以被廣泛的定義為「幫助別人的人」。因此,不管「醫生」還是「病人」,其實都是醫生。兩者之所以非上對下的關係就在於病人也可以幫助醫生了解艱澀醫療名詞和診斷之外,那些有溫度的情緒和感受。派奇為了成為醫生,拋下了自己的一切,專心於學業和成為醫生。即便過程中遭受許多人的不認可和質疑,他從親自互動的病患身上得到了所有他想要的。

看完《心靈點滴》後,才發現裡面有太多細節都和羅賓・威廉斯本人的人生經歷有關。把故事內容放到現今社會來看,也不禁感嘆像派奇這樣相信歡笑和互動大於吃藥打針的醫生又有多少?更重要的是,現代人是否真的習慣於冷漠對待身邊的人。《心靈點滴》除了透過演員們精湛的演技去詮釋派奇・亞當斯的人生故事外,實著也是賺人熱淚、溫暖人心的故事。最後,身為粉絲的我,想再次謝謝羅賓・威廉斯為這世界帶來的歡笑,良藥其實不一定苦口。

 

 

*本文為傳訊時代多媒體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圖片皆取自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