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翠絲》-徘徊於社會與自我認同間的掙扎

筆名: 艾斯特的電影紀錄
部落格:艾斯特的電影紀錄
推薦分數:7 / 10

在過去,傳統的社會價值中存在許多窠臼的刻板印象,尤在華人世界裡,家庭的和諧代表整個世代的幸福,傳宗接代、婚姻狀況時時刻刻備受大家子檢視 ,對性別的狹隘認知更早已根深蒂固 ;  然而隨著世代的更迭,資訊整合更為快速的同時也掀起人們對於觀念求知的渴望,各方面的人權意識漸漸浮出檯面,難能可貴的是,人們能從做為藝術延伸的電影世界裡,對多元社會面貌有更新的認知。我們時常能在電影中廣見各類型的取材故事,以跨性別為主題的電影,相信眾多人的第一印象是「丹麥女孩」,但《翠絲》作為華語電影中少數願意挑戰以跨性別作為主軸,將時代背景拓及香港高壓的社會氛圍,帶著保守中產階級對於家庭的窠臼與標籤,進而反思「跨性」之於普世的刻板認知。

電影以家庭作為出發點,敘述男主角佟大雄擁有看似幸福的美好家庭,某日接到昔日好友阿正逝世的噩耗,而電話的另端是阿正的合法伴侶,看著當年一張張的照片、追憶與當年好友的回憶往事時,卻於某日巧遇當年與阿正的共同好友打鈴哥,在各種因緣際會的安排下,大雄不得不正視自己內心長久以來的秘密—內心自覺是個女人,外在又被迫成為男人的他,活到現在真的幸福快樂嗎?

在今年金馬獎入圍八項大獎的熱門國片《誰先愛上他的》中,看見同志情感間如常人般的愛情故事,以輕喜劇的方式娓娓道出「愛並無分門別類、不分先後到來」,正不謀而合與《翠絲》隔空呼應,一同探討關於「愛」的本質與立場轉換 ; 佟大雄如同眾多跨性者的縮影,帶著對社會與家庭的期盼壓抑,對外維護著家庭美好的幸福假象,僅能在夜深人靜卸下身房,維持渺小自我的溫存,日夜徘徊於性別跨越的界線,時而內斂、時而奔放,在友人循循善誘的規勸下終需面對真實的自我 ; 當面對妻子、孩子難以置信的眼光,過去避而不談的他,卻也不得不正視問題、試著溝通,縱使雙方的內心都因真相傷痕累累,但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果還有時間,何嘗不能真實的活著?

說不說出真相就在一念之間,或許看似自私,但時間如同催化劑,一次次的隱瞞,歷經時間推移,等哪天真相不經意的爆開,成了最傷人的利刃 ; 但卻也可能在選擇坦白後,時間成為予以彼此療傷、釋懷的良藥。傳統社會制度與新興觀念抗衡常是漫長的漸進過程,貼標籤看似容易,撕下標籤卻是難上加難,電影中可以看到不少對社會標籤的反諷,進以另一角度去拓展多元的可能與釐清,例如:異性戀也可能會得愛滋病、大雄的兒子女友是個帥性短髮的女孩、同性戀的性傾向與跨性別的性別自我認同是獨立不相關的 ; 而惠英紅所飾演的媽媽,更是集眾多社會傳統觀念為一身的代表,面對丈夫如謎般的未知與疑惑,伴隨一場場對手戲於眼神與對白間水落石出。家人作為人們與生俱來、最親密的關係,唯有當自己願意敞開心胸,才能開啟與自我和家人之間溝通、了解的機會 ; 而改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願我們都保有那份由衷的勇氣與真誠,去面對自我的難關與不甚了解的人事物。

整部電影雖偶有銜接橋段上的不順,朋友的言言相勸流露幾分說教意味,但透過幾位主角的出色演技,依舊將整體發揮得淋漓盡致。《翠絲》在今年金馬獎入圍最佳男女配角等兩項大獎,喜歡《丹麥女孩》的朋友,不妨來看看這部有著「港版《丹麥女孩》」之稱的電影,雖沒有歐式藝術氣息濃厚的氛圍,卻多了分社會寫實的掙扎與轉折。

 

本文為傳訊時代多媒體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