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雷影評】《人類之子》當相信成為過去式

筆名:紅花

推薦指數:8/10

IG:紅花大戲院

《人類之子》是一部歐威爾式的反烏托邦電影,在其中也能看到不少與《一九八四》致敬的背景設定,透過未來極權政府在嚴厲監控之下,排除外來者,製造假象、雙重思想,來建立一個看似強盛的專制國家,在《一九八四》裡,夫妻間性愛被視為義務,唯一目的便是產下後代,以便國家的延續,而《人類之子》提出了更大膽、絕對黑暗的前景想像,當人類的生育本能逐漸消失,代表的不僅是國家體制的式微,而是全體人類的註定滅亡,在歐威爾對未來的構思之中,即使破敗就呈現在眼前,大眾還是對「國家」這個信念堅信不移(或是說不得不相信),但到了《人類之子》時,「相信」已經成為了再沒有人提起的過去式,人類面對的是一條直通消亡的單行道,是「大洋國」之後那個沒有未來的未來,沒有新生兒,代表再也不會有希望,只能走向滅絕,放棄抵抗。

全片極為壓抑、緊湊的基調讓觀眾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原本在大家印象中繁榮的都市,成了腐敗的象徵,無盡的黑暗攀附在城市每個角落,人們陷入宗教狂熱、政府將自殺藥物列為民生配給,恐怖攻擊變成日常,去除過於繁雜的敘事,透過鏡頭,導演Alfonso Cuarón就將整個末日世界觀建構的十分完整,採用手持式的攝影機拍攝,更能讓人融入其中,雖然前半段的敘事有些平淡,但以這種稀鬆平常的方式鋪陳出我們難以想像的未來世界,氣氛營造令人不寒而慄,在整體世界觀鋪敘完成以後,接踵而至的是難以猜想、峰迴路轉的劇情發展,其實也才開始不到半小時,我就被經典長鏡頭征服,跳脫好萊塢在同類型電影中總是大同小異的套路和角色定位,也少了戲劇化的浮誇情緒,一貫的灰冷色調,主角們面對各路追殺也只能不斷逃跑,正因為處在這種極度悲觀的情緒之下,我們才能感受當新生兒如彌賽亞降生時,史詩一般的莊嚴氛圍,婦人欣喜哭泣、士兵跪地祈禱,時空凝滯,呈現出聖經中所述,聖嬰降臨時,一片陰沉之中,穿透重重雲層的希望之光,更是提點了觀眾,關於下一代,我們忽略的重要性以及無限可能。

只是《明日之子》在角色取名上實在太故意,在故事裡,懷孕的母親名字Kee跟英文的鑰匙同音,她相信到了「明日號」上就能得到援助,「The Kee(Key) to tomorrow」,說明了女性的生育功能是人類通往明日的鑰匙,而最後,Kee在海上時,決定將寶寶取名Dylan,非常切題的,正好就是「海洋之子」之意,最有趣的是,男主角Theo,其名在希臘字根中就是「上帝」,往前回溯,Kee產子之處破舊如馬廄,見證人(難民)們來自東方、邪惡士兵的追捕,《人類之子》的劇情儼然就是聖經中耶穌誕生的未來版本,而在Theo(神)的保護下,Kee(聖母)穿越重重障礙迎接新生,說到這裡,我想關於《人類之子》的宗教立場,不用再多做證明。

《人類之子》的原作者P.D James就是十分虔誠的基督徒,以宗教觀點詮釋的末世概念容易對信仰力量產生盲目依賴,認為其無所不能,而導演Alfonso Cuarón改編後的劇本完全捨棄原著情節的權力爭奪,只聚焦在新生兒的誕生上,大刀一揮,讓整部電影的宗教意味更加直白,所幸,在電影中置入了不少針對當今世代的諷刺,讓整部電影的隱喻不只流於表面的宗教想像,而巧妙的開放式結局提供的思考空間讓《人類之子》不僅僅是一部「另類福音電影」,透過自身經驗,每個觀眾都能做出不同的解讀,對於「宗教」,更打了一個在每個人心中都不相等的大問號,信或不信都是一種信仰,透過沒有結論的辯證,《人類之子》撼動了人人心中長久以來自成一套,堅信不疑的真理。

 

*本文為傳訊時代多媒體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

*圖片皆取自 IM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