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丹麥女孩_獻給每個獨特靈魂的畫作

“I kissed him. And it was the strangest thing. It was like kissing myself.”

崖上的狂風帶走了最後一絲氣息,但美成了永恆。

老實說,第一次看的時候,很不喜歡這部片。故事著重在Einar的性向認同與一段情感關係的歷程,兩者雖然都演繹得絲絲入扣,卻無法打入我心裡。華美的包裝降低了情感的溫度,削弱了真實。

Einar性向認同的的過程用了很具象化的方式呈現,也就是Lili的存在。兩個性別的快速交替,讓這段認同的對話,真的就像是醫生診斷出的「精神分裂」。面對壓抑不住的內心,如果再多一些漸進式的描寫,或許能讓觀者更進入角色的掙扎。

看完這部片,我想很多人反而是被Gerda堅毅的愛所感動。本片對Gerda的描寫確實非常深刻立體,從平穩的日常到發現丈夫轉變的焦慮,整段面對的過程是對愛情本體的質問。最後找到的平衡點,無私的成全與放手,完全把愛提升到另一個層次。然而,Einar對Gerda的愛卻一夕之間變調了。明明在這之前,兩人愛得那麼濃烈,卻因此灰飛煙滅。不禁會讓人想起《雙面勞倫斯》Laurence和Fred的愛情,Fred同樣面對了情人突如其來的性別衝擊,Laurence卻沒有因此改變對她的愛,那種跨越性別的愛與自由,瘋狂又讓人著迷。反觀本片,讓我無法那麼認同Einar的轉變。

這次觀看本片,捨棄掉偏見,片尾竟然讓我落淚了。藝術反映了作者的心理狀態,Einar和Gerda都是畫家,Einar畫風景,是對回憶的嚮往,而Gerda畫人,充滿情感與人性。撇除自我認同的部分,這部片是在講一個時代對性別重新的凝視。一開始Gerda對Einar那些改造的舉動,尤其在Einar穿著女性內衣的狀態下親熱,讓人聯想到Gerda是否有著女同性戀的情節存在。一句“I’m your wife. I know everything. ”透漏她可能早已發現Einar的另一面,而那正是她恐懼卻深愛的。不過到後來,會發現Gerda對Einar的愛已經非關性別。甚至可以在支線看到,在如此保守的年代,人們開始用更寬廣的角度看待一個人。無論是異性戀的Hans、同性戀的Henrik、再到女性友人Ulla,他們欣賞甚至愛Einar的角度都跨越了性別。好喜歡這樣的自由與包容,一個人容納了無限的面向,豈是性別能夠定義的。可惜這樣值得發揮的支線也建構得不夠有力,讓人感到有些多餘。不過看著Lili美麗的勇敢與自信,也許這部片已經成功給了觀者一個重新看人的角度,開啟了一個性別探討的空間。

本片的畫面和配樂美得無話可說,安插幾幕如詩如畫的空景,讓觀者看見和水面倒影相襯的景色,呼應了故事自我認同的情節。當然那些華麗典雅的場景和服裝都是一絕,把整部片的氛圍營造得非常完整。演員的演出更是整部片的靈魂,尤其是Alicia Vikander真摯的表現,無論是恐懼還是無助,眼神裡無時無刻充滿了愛,令人懾服。最後那條飄向空中的絲巾,絕對是最本片最經典的符號。

【本文為 #傳訊時代多媒體 邀稿,文字版權為本人及傳訊共同擁有,非經同意不得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