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年後的今日重新觀賞《人類之子》,會發現和現實社會的某些發展類似,類似到讓人有些不寒而慄。例如電影中人類已經近18年沒有新生兒這件事情,雖然現實中還沒有出現這個問題,甚至地球人口過剩仍然還是最主要的議題,但是全球少子化和不孕症的人口比例上升,似乎就是和電影情節雷同的警訊。更有甚者,電影中所描繪的英國類似鎖國脫離歐洲的作為以及大批難民湧入的場景,都不難讓人聯想到英國在2016年發動的脫離歐盟公投以及2010年開始的歐洲難民危機,電影裡難民們逃難和遭受到欺壓逮捕的畫面,和現實的歐洲相去不遠。
而讓這部科幻電影那麼寫實的原因,不只是預言了未來世界的部分樣貌,還有這部電影在技術層面的努力。導演艾方索柯朗堅持在實際的倫敦街頭拍攝,是這部電影親近觀眾的最主要原因,導演所認為的2027年並不是像《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1982)那樣,磁浮列車在空中穿梭,霓虹招牌在城市中閃爍,反而在《人類之子》中創造了和現今社會差不多的場景,加上一些特效點綴的近未來產物,例如動態電子看板等,但是你可能也發現了,動態電子看板在2018年的現在已經可以在部分街頭發現,因此《人類之子》所創造的未來是觀眾感受得到的未來,也因為感受得到,劇情所講的就更為真實。
另一方面,已經被讚譽到不行的長鏡頭應該就不需多言,這些長鏡頭在電影中發揮的效用,就是在不知不覺之間,將觀眾吸入到主角發生事件的場域,進而讓觀眾成為電影的一部分,就好比開場那段買咖啡的戲碼,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導演和攝影就透過畫面把觀眾的眼睛鎖定。而進入到電影裡的觀眾,就會隨著主角西歐感受到濃濃的憂鬱氛圍,覺得世界在一夕之間變得無望。